为官,清正廉洁,精忠报国;为民,心存正念,勤俭持家。这一国一家的观念,既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情,其中又有千丝万缕关联。有少部分人说现在发展快了,特产富足了,再提勤俭节约已经对不起这个时代。我想从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中挑选四个故事与大家分享,说说这“家、国、勤、俭”的旧事。
蒋氏戒子,深明大义为统一
一千三百多年前,在岭南地区的一名蒋姓女子的事迹,让当地的后人们对她十分敬重。
在天下大乱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后主陈叔宝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把在岭南拥有重兵的伏波将军——广南酋帅钟士雄的母亲蒋氏作为人质软禁在京城,从而有效控制钟士雄,以便钳制各地武装。后隋朝为一统天下,杨广领兵讨伐并击败陈叔宝,初定江山。杨广令人将蒋氏送回原籍临贺,使钟士雄母子得以团圆。而此时钟士雄的一个同乡虞子茂正在密谋起兵抗隋,并邀请钟士雄结盟抵抗。蒋氏深明大义,预见国家统一业已成定局,得知钟士雄准备答应之时,以死相谏劝说其放弃兴兵,顺天下大势,护天下安定。钟士雄终听母劝,并劝虞子茂亦然如此,虞子茂不听而终被剿灭。隋朝朝廷知道此事后,深受感动,下旨封蒋氏为“安乐县郡”,赏赐她金银财宝。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还将她载入《隋书》,命唐代文坛大家(工部侍郎许国公)苏颋为她刻碑立传,置于长生迎寿寺,但后来因为五代战乱,这个碑就丢失了。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这种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由于蒋氏的故事影响深远,以至于到了宋代,富钟县令刘询(辖富川、钟山两地)又命人将记载故事的原碑文重刻于钟山县一形如手掌之石上,故又名为合掌石碑,终使这家国情怀的感人故事穿越千年流传至今。此碑全文近1300字,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和忠烈戒子的家训教材。
瑶妹纪淑,贤淑育儿泽天下
纪淑妃原名李唐妹,自幼父母双亡,幼年被广西贺县(今贺州)桂岭一亲戚所收养,其自幼食百家饭,好读书,为人贤淑勤俭,深得四方亲友喜爱。后因朝廷到南方平叛,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因其知书达理又识字,被派遣管理皇帝藏书阁。
一次宪宗皇帝偶尔经过,被聪惠美貌的纪氏吸引,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后宫的万贵妃自己无法身孕,她知道后,恐其地位不保,皇帝一直无一儿半女,皆因她作祟。她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而纪氏的品格人缘都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太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在纪氏等人悉心教育下,靠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
一天,太监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己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却又乖巧懂事的样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佑樘继位为明孝宗 ,他追封母亲纪氏为 “孝穆皇太后”。然而宪宗留给18岁的孝宗皇朱佑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朱佑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励精图治,他惩治朝政腐败,驱逐奸佞,在这个上天有意安排的千疮百孔的舞台上,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朝得到兴旺发展,史称“弘治中兴”。
牛垌开荒,艰苦奋斗开新局
桂林“七·九”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桂林到处设卡,搜捕我地下党同志,为了避免国民党的破坏,根据省工委书记钱兴的建议,9月在张赞周同志的精心安置下,省工委机关由桂林市秘密转移到钟山县距英家白沙井村不远的牛垌。
牛垌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便于秘密隐蔽。钱兴带着邹冰、吴赞之以一家难民的身份,与当地难民一起生活。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荒山野岭,工作生态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钱兴他们与当地莫晚叔等其他难民一起,白天开荒种地干农活,建窑割草烧石灰搞生产,到了晚上教书育人、宣传进步思想。革命同志的角色由城里人变成难民,由白白净净的青年知识份子变成了衣衫破烂、皮糙肉厚的农民伯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终于立稳脚跟,领导全省的党组织,开辟了革命工作新局面。
变卖家产,父子齐心为革命
1943年,在中共广西省工委处境最艰难时期,省工委交通员庄炎林找到其父亲庄希泉,将中共广西省工委的艰难情况和父亲讲,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由于是战争时期,其父亲庄希泉也没有多少可用的资金,庄希泉思考了一下,想到了在离开香港时寄存在朋友庄成宗(香港福建同乡会主席)家里的家产,于是毫不犹豫地就与儿子庄炎林带上几个工友潜回日占区香港,徒步二十多天,几经周折,到达广州湾(现湛江),乘船赶往澳门。在澳门,挤住在朋友的家里。
第二天早上,庄炎林带着几个工友潜入已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庄希泉在香港曾从事过抗日活动,认识他的人很多,也是日军和汉奸那挂上号的人物,因此,他只留在澳门作接应。
庄炎林等人到香港后,找到了其父亲的好友庄成宗说明来意,于当日晚,人扛车拉,借着夜色避开日本鬼子巡逻队和哨卡,将24大箱家产运到海岸,租船启运,巧妙地应对日本炮舰的盘查,冲破日寇封锁,将家产抢运到澳门。
在澳门,父子两变卖部分家产后,即往回赶,沿途在广州湾、柳州、桂林摆地摊变卖家产,将筹集到数额不小的资金全部交给在英家的中共广西省工委作为党的组织活动经费。
这些家产有许多是庄希泉父子难以割舍的心爱之物,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支持革命,庄氏父子毅然毁家纾难,自己却过着简朴、清贫的日子。解放后,庄希泉曾任第一届国家侨联副主席、代主席,第二届国家侨联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庄炎林曾历任多个职务,1989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侨联主席。曾多次受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庄炎林老前辈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这是我分享的四个故事,古代的两个故事:蒋氏神道碑和明孝穆皇太后的故事,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家人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人生追求,既左右着家庭兴旺,也影响国家发展,“家、国”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后面两个广西省工委的革命前辈的事故,让我们从老一辈革命者身上体会到理想信念坚定、革命意志坚强、舍小家为大家革命意志和情怀,以及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勤俭节约、勤政为民的民族优秀传统,而最终,历史上每一次革命的成功也印证着“成由节俭败由奢”的经验教训。
这些故事中的光辉人物,他们的正知正念、激浊扬清,创造和发展了历史,也传承着中华优良传统。我更相信这些“家、国、勤、俭”的旧事,将更加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守正创新,开创未来。